昨天買的雜誌, 今天花了不到一小時就喀完了. 裡面很多觀念是分散在各式各樣的書裡面. 算是關於個人管理的小集成. 例如 : 時間規劃部份, 區分四個象限, 緊急/不緊急, 重要/不重要等四個排列組合, 就是個人應該要focus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上, 當你handle好, 就不會出現那麼多重要但緊急的事情了.
另外, 個人再生部分, 可以透過運動30分鐘, 引導個人更好的生活, 透過文學/音樂作品/與大自然對話等方式, 學習紀律, 探索新學科, 分析為思想的依據. 文中特別提到, 不受制於電視, 並針對新主題設定認真學習計畫的基礎. 電視做僕人很好, 做主人卻很糟糕.
文中, 我覺得提到一個很棒的觀念, 很基本, 但處於功利主義的社會中, 大家被社會洗腦到一定程度, 往往都忘了最基本的東西, 就是人的本質. "如果我們的言行只靠表面功夫, 不是發自內心, 別人會感覺出來的." 所以建立任何關係的起點是我們的品德.
感情銀行帳戶部分, 朋友很久之前就跟我提過(我懷疑她看過這本雜誌或類似的書籍), 要瞭解對方, 注意小節(禮貌, 體貼, 尊重), 信守承諾, 澄清期待(提出檯面上討論), 展現個人正直(展現正直的重要方式之一, 便是不背叛不在場的人, 傳達人前人後一貫的態度), 提款時誠懇道歉--這需要高尚的品德.
至於成熟的定義, 文中則是描述, 有勇氣又能為人著想, 謂之成熟. 瞭解別人必須要能為人設想, 要讓自己被人瞭解, 則需要勇氣. 如此, 才有機會創造人際上雙贏的局面.
另外, 提到理查.柯克提到的幾個觀念, 關於如何自我管理. 裡面提到了大家耳熟能詳的 80/20 法則. focus在幾個重要的事項上. 道理等同於, 精益求精, 而非面面俱到, 最後導致無法在某個領域上出類拔萃.
Less is more 則是focus在"保持simple, clear". 把握重點, 不要過多的裝飾. 另一種說法則是, 少作一些沒意義的事情, 專注在能產生最大價值的事情上. (後話, 不過這也要看是否真的能全面掌握自己手邊的事項, 做到老闆跟自己都能滿意.)
當你賺取更多金錢時, 就更難被滿足. 要破除這種人性的貪婪, 就要建立--"更多未必更好"的觀念. 現代人賺很多錢, 可是沒時間陪孩子成長, 買很多奢侈品, 可是卻沒時間享用. 當然, 如果你的樂趣不僅僅只是賺錢, 而是工作上帶給你的成就感, 但也無妨. 只要不讓它成為你生活上失衡的理由即可.
最末, 編輯群給了一個範例, 針對自我, 工作和成功, 金錢, 人際關係, 簡單美好的生活這五大類, 利用80/20法則(就是只選出對自己最重要的幾項事情), 提出個人的發展計畫, 其中包含了目標, 途徑, 行動, Priority, start date. (建議最好也加上end date, 跟KPI, 嗯, 就蠻符合Ford 8D的原則了... 咦, 會不會中毒太深啦? haha)
看完這本雜誌, 結論就是, 該好好定義自己個人發展的主要focus, how & action date. 對於人際上, 應該打破框框, 經營一些對自己有正面能量的朋友圈. 對家庭, 付出更多的愛與關懷. 自我, 要回歸到原始的本質, 做自己價值觀可接受的事情. 工作上, 運用80/20法則, 順便拜讀一下限制理論, 也許會有更多工作上的new idea. 至於金錢方面, 秉持夠用就好的原則.
人生, 轉瞬之間.
應該要本著以終為始的精神. 想要怎樣的結果, 就開始出發啦!